日本央行日前正式结束负利率政策,将政策利率从负0.1%提高到0至0.1%范围内,同时决定结束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,并停止购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。分析人士指出,日本央行17年来首次加息配资专业门户,标志着日本维持了约11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走向正常化。 日本央行为何选择此时结束负利率政策?日本距离稳定实现2%的通胀目标还有多远?政策调整可能对日本经济产生什么影响? 为实现通胀目标,日本央行于2013年推出超宽松货币政策。2016年2月,日本央行开始实行负利率政策,并于同年9...
日本央行日前正式结束负利率政策,将政策利率从负0.1%提高到0至0.1%范围内,同时决定结束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,并停止购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。分析人士指出,日本央行17年来首次加息配资专业门户,标志着日本维持了约11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走向正常化。
日本央行为何选择此时结束负利率政策?日本距离稳定实现2%的通胀目标还有多远?政策调整可能对日本经济产生什么影响?
为实现通胀目标,日本央行于2013年推出超宽松货币政策。2016年2月,日本央行开始实行负利率政策,并于同年9月开始实行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,即日本央行通过大量购买债券,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控制在目标范围。
长期执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弊端凸显。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自去年4月就任以来,一直寻求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。
此前,日本央行一直将稳定、可持续地达成2%的通胀率作为政策目标,此次决定结束负利率政策,也是基于通胀目标“有望达成”这一判断。目前日本物价持续上涨,1月核心消费价格指数(CPI)连续29个月同比上升,连续22个月达到或超过2%。
不过,植田和男坦言,目前距离实现央行设定的通胀目标仍有距离,结束负利率政策后,日本不会马上进入持续加息阶段。
日本《东京新闻》报道指出,摆脱通缩应意味着物价持续上涨,企业从中受益,工资持续增加,消费明显回暖,物价不再下跌。日本媒体和专家普遍认为,虽然去年以来日本出现了物价持续上涨、名义工资持续增加等情形,但离达成良性循环尚有距离。
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,日本劳动者实际工资收入比上年下降2.5%,连续两年下降;截至今年1月,日本实际工资连续22个月同比减少。这表明,工资涨幅追不上物价涨幅的局面仍在持续,个人消费受到明显抑制。日本内阁府最新数据显示,占日本经济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个人消费去年第四季度环比下降0.3%,连续3个季度呈现负增长。数据同时显示,去年以来人们倾向于购买更廉价的消费品。
经济评论家门仓贵史表示,现阶段谈论摆脱通缩为时尚早。日本国内尚未出现实际工资上涨、消费增加、需求旺盛带动物价上涨的良性循环。如果通胀不是由国内需求旺盛及工资成本增加等因素驱动,日本经济重陷通缩的风险就依然存在。
日本央行在通胀目标“有望达成”的前提下宣布退出负利率等超宽松货币政策,这实际上意味着“安倍经济学”在持续11年后终结,日本货币政策开始走向“正常化”,政策运行转向以短期利率为主。
不过,由于央行加息幅度微弱,且承诺继续通过购买国债等手段保持宽松货币环境,这个态度较之前市场对央行可能进行的紧缩预期弱,金融市场当天对央行政策调整反应冷淡。19日,东京外汇市场日元汇率显著走软,再度降至约1美元兑150日元水平;东京股市则继续上涨,日经股指重回40000点上方。21日是加息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,投资者的关注重点仍然放在美国市场上,东京股市则继续大涨。
分析人士指出,短期来看,日本央行加息或会令政府、企业及个人债务负担加重,企业破产数量增加。但长期来看,加息有利于增加国民储蓄收益、抑制日元过度贬值造成的财富外流,同时还有利于提升企业效率意识、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,让人力资源更加集中到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中。
植田和男19日表示,在可预见的未来,日本宽松的金融环境将持续存在,央行结束负利率政策不会导致存款或贷款利率大幅上升。
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经济学家木内登英表示配资专业门户,即使日本央行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,利率涨幅也有限,加上日本经济对利率的敏感度已大幅降低,央行此次政策调整不太可能显著改变日本经济目前的状态。